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但今年刚刚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的星空体育app官方下载股份莱芜分公司炼铁厂生产技术室区域师徐春玲却对此甘之若饴。“为一线解难题、为企业创效益,创新带来的快乐无与伦比。”提起创新,徐春玲两眼放光。
1994年,19岁的徐春玲中专毕业,被分配到莱钢烧结工序干破碎除尘工。工作没几天,同事眼中的“小黄毛丫头”就对车间“趴了窝”的水除尘设备产生了兴趣。“现场环境这么差,有除尘设备为什么不用?”不解的徐春玲追着老师傅问。“粉尘经水处理后变成污泥掉落到坑里,我们还得每天把这成堆的污泥从坑里挖出来,太费劲了。”师傅皱着眉直摆手。
看着粉尘弥漫的地下通廊和满身满脸都是粉尘的皮带工,徐春玲执拗地想要找出解决办法。几天观察下来,徐春玲有了主意,“加个管道,把污泥引到地面,再用车把污泥拉走”。在车间领导和师傅的支持下,徐春玲的第一次创新顺利完成。除尘设备重新“上岗”,粉尘消失了,职工作业环境改善了。“要说当时的感觉,那真是自豪。”徐春玲笑着说。
“看到现场有能改善的地方就心痒痒”,这是徐春玲的心里话。工余时间,别人在一起拉家常,她却喜欢在灰突突的生产现场转悠。在工艺督查班,徐春玲经常看到造球、看火和配料三个工序的班长为了生球落强吵成一团。生球落强是影响球团矿质量的重要指标,三个岗位各测各的,参照物不同测量值就大不一样,大家谁也不服谁。“使用相同的测量装置,问题应该就能解决。”有了思路,徐春玲就着手尝试画草图,联系维修师傅,最终做出了标准测量工具。因为这小小的装置,工作第二年,20岁的徐春玲就成了车间老师傅口中备受尊敬的“徐工艺”。如今,这一测量工具仍在沿用。
因为好琢磨爱创新,在近10年的工艺督查岗位上,徐春玲不仅完成了众多小改小革,还自创了目测粒度、心算配比等绝技绝活,帮助大家把繁琐的工作变得省时省心又省力,并实现了“质量往上跳,成本往下掉”。
“只要认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好。”徐春玲对创新有着执着的追求。2004年,刚休完产假的徐春玲从竖炉车间调入原料车间担任技术员。面对新工艺、新设备,为尽快独当一面,徐春玲像上紧了的发条,白天在现场熟悉工艺设备,晚上拿起书本学习理论知识。不到一年时间,徐春玲就完成了从岗位操作工到车间技术员的快速转变。5年间,徐春玲完成了8项QC成果、10余项小改小革,其主导完成的《稳定含铁混匀料化学成分稳定性》获得中国质量协会质量技术一等奖,《烧结高效稳定生产的研究与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随着年龄增长和职责变化,创新不仅仅凭兴趣,更多的是一种使命感。”2014年4月,厂领导看中她的创新潜力和干劲,决定成立徐春玲劳模创新工作室。“把自己的绝活变成大家的绝活”,成了她坚定不移的信念。
“创新工作室每年推广成功技术经验和成果至少2项,申报专利技术至少12项。”为提升团队创新力,徐春玲自我加压、量化目标,全方位开展创新培训,面向一线研究新技术、探寻行业难题解决之道……她带领团队成员向技术难关发起冲锋。
在线铁水硅成分预测一直是炼铁行业“卡脖子”难题,徐春玲誓要攻克。“你是学烧结专业的,能攻克炼铁行业难题?”“换一个吧,这个项目很难成功。”面对质疑,徐春玲丝毫没有动摇。徐春玲的坚持是有原因的,早在2年前,针对这一行业难题,她就已经默默进行了相关技术研究。
成立攻关小组,迅速制定方案,进行攻关实验,徐春玲与攻关组成员协同配合,不舍昼夜,最终研制出由关键可控参数加权复合回归组成的在线预控模型。借助该模型,可以快速综合分析入炉条件并预测铁水硅含量,为高炉生产调控提供科学指导方案,解决了高炉炼铁影响因素多难调控等难题,提升了炼铁生产效率。
“搞创新,光坐在屋里不行,必须跑现场,为现场解难题。”这是徐春玲始终坚持的创新理念。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烧结矿质量,徐春玲带领大家潜心研究烧结配料自动控制和智能终点控制模型,先后在265平方米、480平方米烧结系统,加装烧结配料料流误差预警界面,使配比准确度提升至97%以上。
随着图像智能技术走进生产一线,徐春玲他们又瞄准新领域,完成了《铁前原料场铁矿粉在线料种辨识装置》《一种烧结点火效果在线监控方法和装置》《高炉炉前炉况稳定性色值识别方法和装置》3项专利技术的前期研发和申请,为提升团队智能制造水平打好了“地基”。
坚守一线,创新攻关,脚步不停。29年来,潜心创新的徐春玲累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4项、实用新型专利80项,参与项目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冶金科技进步奖和莱芜分公司技术创新奖10余项,个人获得“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省冶金系统质量能手”等诸多荣誉。(刘 芳 张 超)